首页

周林:《美丽心灵》,一个不真实写照

发布时间:2016-03-24

当地时间5月23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和阿贝尔数学奖获得者、唯一被拍成电影的诺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约翰·纳什,与妻子在美国新泽西州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终年86岁。因为那部以他为原型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纳什的名字和人生故事渐为大众所熟知,此番遽然离世,亦引来唏嘘一片。本周二,同样研究博弈论,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的周林院长,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谈起了他眼中的纳什教授。

nash.jpg

(上图为《美丽心灵》剧照,右图为约翰·纳什)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阿贝尔数学奖获得者、唯一被拍成电影的诺奖得主、被大众消费的话题人物——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约翰·纳什当地时间23日因车祸去世,这使得他再度成为新闻话题。而上一次纳什成为媒体焦点,是在两个月前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阿贝尔奖;更早的一次则是10多年前,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美丽心灵》获得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

在学术界看来,纳什可说是学术上的天才,但却有着悲剧的人生。无论是“纳什均衡”还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进入中国也就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在学者们看来,“纳什均衡”为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社会现象等,创造了全新的研究方法;理解纳什均衡,学会运用博弈论分析社会问题,或许是我们纪念这位学术天才的最好方式。

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

生于1928年的纳什最先被世人所知,是因博弈论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早在1942年,作为数学家的纳什写了一篇关于“不动点理论”的论文,通过数学家角谷静夫的不动点理论证明了博弈论中的大量结论。这篇纯数学的理论文章,后来被用于构建完善经济学的博弈论,而纳什的理论则被称为“纳什均衡”。

所谓纳什均衡,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在做决策时,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决策必须是对对方、对自己决策的最优反应的最优反应。正是这项工作使他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均衡是博弈论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

“纳什对于经济学的贡献是非常基础的,可以说正是有了他的研究,经济学才有了抽象于经济实践之外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天才纳什 悲剧人生

“纳什是个天才,但是他的人生却可以说是个悲剧。”在周林看来,无论是人们对纳什的消费,还是纳什本身的经历,都是如此。纳什在1959年遭到精神分裂症的打击,长达30年,直到将近60岁时才奇迹般地走出疾病的阴影。1994年诺贝尔奖颁奖委员会在决定授予他经济学奖前,曾因为担忧纳什是否能够接受颁奖并前去领奖而百般犹豫,为此甚至去普林斯顿大学了解情况,才最终决定给纳什颁奖。

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角原型就是纳什。在纳什夫妇遇到车祸去世后,电影当时的主演罗素·克劳在推特上发文,称纳什是“美丽的思想、美丽的心灵”。不过,纳什本人曾表示电影情节和他的真实人生并不一致。他曾经评价这部电影:“我每次看这部电影时,心里并不好受。但我还是认为这部电影有助于人们理解与尊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有一点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没有反映我30岁以前的生活,也没有反映我后半生的生活。”

普林斯顿那个带伞的老人

“纳什得奖后,很多人问他各种经济问题,也有很多人对他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他在宏观经济方面都能够有所见解,即便他在中国时也被问及这些问题。”周林说,“这些都是对经济学家的过高要求,学界科学研究有很高的专门化程度,这可说是对学者的过度消费。”

“我1984年到1989年期间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常常在校园里能看到纳什,拿着把伞到处来来去去。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在学校机房里还能遇到纳什,他总在那里安静地工作。”同样研究博弈论的周林教授在海外参加学术交流时,也曾多次遇到纳什,但在他看来,纳什并没有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戏剧和夸张。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5/26/content_43.htm


Copyright 2021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021- 52301088/62933668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在线报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