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宪:上海四个“转型案例”有何启示意义

发布时间:2016-03-24

本文发布于2016-03-01【上海观察APP】。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

最近了解到普陀长风地区、松江新桥工业园区和上海建工集团、上工申壳有限公司四个上海“聚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案例,发现其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经验,也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地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看这些案例,其一,分别看转型中的政府、企业和园区;其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重点分析市场的需求导向和企业的供给创新。

转型中的政府、企业和园区

 转型中的政府,做了该做的,也做得不错,但尚有需要继续完善的环节。

 今天在上海已经颇具知名度的“长风生态商务区”,十多年前还是一个老旧的传统工业区。第一个案例就是讲普陀区如何打造长风生态商务区,推动地区经济整体转型的故事。如果说这一转变内在着级差地租、城市功能的规律性,那么,在形态规划、产业配置、服务配套等方面如何跟进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方面也是市场选择的过程。不过,问题要放到特定的体制背景和历史下看。

 2003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苏州河两岸的结构规划。摆在普陀区政府面前的就是如何对接这一规划,在进行地区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做到理念先行,规划引导,以实现产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并同时做到办公、生活、商业、娱乐、休闲和公共设施的合理配套、相得益彰,这是一件需要融合超前的理念,动态的规划和再规划,以及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才可能做到的。综观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形成过程,历届普陀区政府确实做了大量前瞻的、创新的工作。

 案例告诉我们,普陀区政府如何秉持先进理念的引领,以人为本,实现产城融合;立体高效,集约空间资源;生态立园,注重绿色发展;城市更新,注重文脉传承。其间处处透出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尤其值得赞赏的是,普陀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经历多次土地政策调整,土地市场剧烈起伏的过程中,守住规划底线,使发展理念和愿景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当然,我们也看到,在目前的长风生态商务区,还存在如何更加聚焦高端产业,更加发挥专业化优势的问题。我们期待在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中,看到一个不断进步的生态商务区。

 转型中的企业,关键还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最好的办法是在“走出去”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上海建工、上海申贝的案例都告诉我们,在“走出去”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最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企业的竞争平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在各自的领域都和最强的对手“过招”或合作,竞争力当然会得到提升。

 今天的上海建工已在全国30个省市、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并进入铁路、核电、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新领域。业务空间和领域的拓展,是建立在企业三个“一体化”基础上的,即研发与应用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以及投资与建设的一体化。也就是说,上海建工的“走出去”和“一体化”是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

 上工申贝则在近十多年来,专注于缝纫机研发和制造,通过大胆地“走出去”,主要是跨国并购,在并不被看好的传统行业实现了“凤凰涅槃”,不仅产销规模全国第一、世界前三,而且在技术方面达到了全球领先,拥有缝纫机行业全球知名的百年品牌杜克普爱华、百福和具有3D缝纫机技术的高端品牌KSL,以及国内家喻户晓的著名家用缝纫机品牌蝴蝶和飞人。

 转型中的园区,去行政化,立足市场,才能找准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园区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管理主体的转型。早期的园区管委会基本都隶属于政府,其局限性已经不言而喻。松江新桥工业园区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些年来,松江区新桥镇积极探索园区开发新机制,从“七通一平”卖土地(1.0版)到建标准厂房招商(2.0版),再到自持物业并引进专业团队统一规划、建设、招商和运营(3.0版)。到了3.0版,原来新桥镇的工业园区就已经不是街镇一条龙抓到底的模式,而是镇政府和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开发建设,双方共同投资成立作为园区开发、管理主体的平台公司。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是由临港集团委派专业团队主持日常经营。这个专业团队凭借在规划定位、建筑设计、招商网络、品牌管理、产业培育等方面的特长,全面负责园区各方面的工作,把先进的理念、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引入园区。可见,“漕河泾松江高科技园”的管理主体已经发生了转变,同时,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进而向高科技产业这个方向发展。当然,园区和地方政府关系协调还有一系列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基本公共服务和有关平台性服务的有效提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市场与企业

 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关供给主体的改革。企业无疑是最重要的供给主体。无论是长风生态商务区,还是“新桥模式”,都是因为其中有了一批鲜活的企业,才有了地区经济的转型,园区经济的发展。上海建工,上工申贝更是上海企业中比较成功转型升级的代表。

 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唯一出路,就是创新驱动。那么,企业在供给侧的创新与需求导向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市场和企业关系的问题。如果说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谈市场和政府关系比较多,并将这个关系提高到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高度,那么,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要义就是培育和发挥企业家的关键性作用。在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的假设下,市场和企业本质上是等同的,但是,这两个假设都已经被放松了,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的常态。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企业家,不仅成为经济研究和分析的基本对象,而且是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决定性力量。

 市场与企业关系的提出,始于奈特的不确定性理论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科斯说,“企业是替代市场而产生的”,二者就构成了一对关系。这一对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就是需求导向和供给创新的关系,需求导向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决定,供给创新则是一个创业者、企业家不断试错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国家,过去很长时间,需求导向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它的优点是比较可靠,缺点是有滞后效应。然而,在现今社会,需求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常态,中国也不例外。其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更多地表现为潜在需求,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越来越多的需求是由他们的潜在需求转化而来的。

 上述两个特征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想在这一格局的竞争中取胜,不仅要着眼于现实需求,更要通过供给创新的不断试错,创造新的需求,并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谁在这个试错和转化中得到先机,谁就能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考虑到需求导向的缺点,考虑到动态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家精神,那么,供给创新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四个案例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它被提出之前,就已经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开始进行,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政府、园区和企业如何面对需求导向和供给创新的关系,进而在协调这一关系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顺应这个大势,我们就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Copyright 2021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021- 52301088/62933668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在线报名
返回顶部